[懶人包]台灣地震強度規模查詢@Earthquake監控防災資訊

[懶人包]台灣地震強度規模查詢@Earthquake監控防災資訊

台灣位於東亞地震帶,時不時就有許多有感地震,像是921與台南強震都震出台灣人對防震災的意識,身為台灣人你一定要了解地震知識。FUNTOP為大家整理『台灣地震』懶人包:Earthquake地震強度規模查詢/監控防災資訊。

關於:地震

[懶人包]台灣地震強度規模查詢@Earthquake監控防災資訊

地震(英語:Earthquake)主要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震動,期間會產生地震波,其中地震波又分為P波、S波及表面波。

 

地震可由地震儀所測量,地震的規模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,通常以「芮氏地震規模」來表示;震度則透過「修訂麥加利地震震度表」來表示,某地點的地震震度是指地震引致該地點地殼運動的猛烈程度,是由震動對個人、傢俱、房屋、地質結構等所產生的影響來斷定。

 

在地球的表面,地震會使地面發生震動,有時則會發生地面移動。震動可能引發山泥傾瀉甚或火山活動。如地震在海底發生,海床的移動甚至會引發海嘯。一般而言,地震一詞可指自然現象或人為破壞所造成的地震波。人為自然地形的破壞、大量氣體(尤其是沼氣)遷移或提取、水庫蓄水、採礦、油井注水、地下核試等;自然的火山活動、大型山崩、地下空洞塌陷、大塊隕石墜落等均可引發地震。

 

震動的發源處稱為震源。大多數震源都在地殼和上地函頂部,即岩石圈內。根據震源的深度,地震可分為三類:淺源地震(深度在70公里內)、中源地震(深度在70-300公里)和深源地震(深度在300公里以上)。由震源豎一垂直線至地面上的位置稱為震央。震央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,因此地震波最早到達這處,震動也最為強烈,破壞程度也最大,測量震央的方式一般是透過由三點不同地點的P波與S波走時差與到達時間,而又以P波較具傷害力(上下震動),S波傳遞速度較快(左右震動)

 
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 

 

 

 

台灣地震強度規模查詢/監控防災懶人包

地震 – 中央氣象局:http://www.cwb.gov.tw/V7/earthquake/

地震活動彙整 – 中央氣象局:http://cwb.hinet.net/V7/earthquake/rtd_eq.htm

報地震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報地震-134632749883505/

台灣過去 30 日規模大於 4.5 的地震地圖(用數據看台灣):

http://real.taiwanstat.com/tw-earthquake/

 

地震規模與地震震度有什麼不同?:

http://www.cwb.gov.tw/V7/knowledge/planning/seismological.htm

 

 

 

 

地震防災須知:http://www.dlp.ks.edu.tw/htdocs/learn/learn-2.htm

地震防災教育宣導暨示範演練-臺北市政府消防局:

http://www.119.gov.taipei/detail.php?type=article&id=9882

 

防震常識-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:

http://www.nfa.gov.tw/main/Unit.aspx?ID=&MenuID=495&ListID=302

 

 

 

 

(資料&圖片引用:整理至網路資料)

加入「FUNTOP粉絲團」,發落更多的懶人包資訊。

臉書留言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